1949年,中山大樹博士研發出由綠麥芽萃取出的S菌(Lactobacillus sporogenes) 。為可形成孢子的乳酸菌,其耐熱性及好氣性與早期的乳酸菌相比,其生菌數安定性較好,且在腸內的繁殖定著性及乳酸產生能力都有良好的效果,在當時是匯集多種特性的新菌種。



酸性試驗:將S菌置於pH 2以上的人工胃液時,菌數沒有減少的現象,因此S菌並不會因胃液而有死滅的情形。



耐熱測試:S菌在90℃加熱30分鐘後,其菌數並無死滅的情形。另外,由實驗結果得知即使在真空乾燥中,孢子的數量也不會減少。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菌對人們的貢獻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是一個相當耐酸的菌株,可以有效的通過胃酸及膽汁的考驗進入腸道。



針C菌對腹瀉影響的研究中有相當多的報告。從實驗中發現C菌對兒童輪狀病毒胃腸炎而造成腹瀉症狀的減輕相當具有成效。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A菌,被研究得相當廣泛,舉凡降低膽固醇、抗病原菌、免疫調節、抗癌等方向都曾被研究過。



在有關膽固醇血症的研究中發現,膽固醇與膽鹽在嗜酸乳桿菌存在下時會形成沈澱,A菌能消化、消耗膽汁中的膽固醇而能降低膽固醇濃度。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世代的益生菌產品使用的菌株

必須具備下列要素:

(1) 源自於人體之有益菌

(2) 對胃酸及膽鹽耐受性強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C已經從微米時代跨入奈米時代

坊間很多的產品也隨之標榜著使用奈米科技

同樣的

在乳酸菌的世界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