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清祥醫師表示「過去以生化方法分析鑑定菌種及功能的研究如同大海釣魚一般,難以分辨菌種。」他表示如今運用分子生物醫學,使用微陣列技術可以同時於短時間分數千種基因和蛋白質,將乳酸菌種與人類免疫細胞一起培養,利用腸胃內視鏡從健康人體腸胃道中分離出四百餘種乳酸菌,建立詳細的菌種資料庫,經由培養後再抽取免疫細胞RNA分子,與透過設定基因參數的微陣列基因晶片的菌種作雜交反應,使用免疫反應的基因作為標的,篩選出結果,並進一步分析有效功能特性。他表示目前已經可做到一萬個基因。

目前菌株分離的做法如下:

1.藉內科腸胃內視鏡由人體進行菌株分離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的細胞壁成份(Peptidoglycan),和腸道內皮細胞上的TOLL接受器,尤其是TOLL-2接受器的結合,能活化細胞內的轉譯蛋白NF-κB 移至核內而釋放大量細胞素 (IL-12),經由先天免疫系統,確實能活化T細胞的發育。

經由這樣的作用使得T細胞,趨向第一型 Th1反應,抑制 IgE 合成,B細胞,分泌更多的免疫球蛋白G(IgG)

另外也利用動物實驗來測試益生菌抗過敏的效果:

動物在餵食乳酸菌後,接受塵蟎的呼吸挑釁試驗,24小時後,測量呼吸道中肺高達100pg/ml的IFN-γ產生,對照組僅有20-40pg/ml的IFN-γ產生在國際文獻報告中,亦曾有記載 提高IFN-γ能有效的抑制過敏發炎反應。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免疫學最大的進展便是發現居於人體免疫樞紐的中心細胞T淋巴球可以因為所分泌的細胞素不同而分為二群,第一型T淋巴球(Th1)主要分泌γ干擾素,可促進細胞免疫,並使B淋巴球分泌免疫球蛋白G抗體(IgG);相反的,第二型T淋巴球(Th2)則主要分泌細胞間白素-4、5、9、13,可促進體液免疫,但使B淋巴球分泌免疫球蛋白E抗體(IgE),第一型和第二型T細胞存在著動態的平衡關係,誰盈誰虧,往往決定了整個免疫系統對抗原的反應結果,這與傳統醫學中,對「陰陽互根消長」的描述幾乎相同。而過敏病人正是第二型T淋巴球的反應太「偏勝」,作用太明顯的結果。
過敏疾病是一種免疫疾病,是人體內的免疫功能失調,出現不平衡的狀況。由於人體內有抗原(過敏原)進入,身體就會產生免疫保護作用,當人體再次接觸抗原時,就會誘發身體免疫系統產生反應,T細胞會釋放γ干擾素(IFN-γ)、細胞間白素2(IL-2),使免疫反應趨向第一型T細胞反應,B細胞因此分泌更多的免疫球蛋白G(IgG)。



但是,有過敏體質的人,當過敏原進入體內,則會誘發身體免疫系統朝第二型T細胞免疫反應,T細胞會釋放細胞間白素4、5、9、13,讓免疫B細胞製造免疫球蛋白E(IgE)增加,黏附在肥大細胞(Mast cells)上,再遇過敏原時,過敏原會黏附在免疫球蛋白E上,共同作用後,肥大細胞會釋放發炎介質如組織胺(Histamine)、稀三白素(Leukotriene)、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這些發炎介質會進一步影響呼吸道產生發炎反應,導致過敏症狀發生。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原理



益生菌療法是由免疫學的角度來發展的,它是利用益生菌(乳酸菌)細胞壁與人體腸道黏膜作用,使人體釋放出激素,來達到調整體質的作用。

不同的異生菌會有不同的特殊作用,但是基本的整腸功能則是益生菌都具備有的特性。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