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理



益生菌療法是由免疫學的角度來發展的,它是利用益生菌(乳酸菌)細胞壁與人體腸道黏膜作用,使人體釋放出激素,來達到調整體質的作用。

不同的異生菌會有不同的特殊作用,但是基本的整腸功能則是益生菌都具備有的特性。

目前益生菌療法利用不同的益生菌菌株,對人體產生的功能計有:整腸健胃、抗過敏、保肝、降低膽固醇及提升整體免疫力。



二、死菌與活菌的差異



簡單來說就是效果的延續性上的差異,死菌細胞壁仍存在,因此人體食用後,仍會有一次的作用。目前市售益生菌產品大多是死菌產品。活菌,由於可以定殖在人體的腸到中,可以持續與腸道黏膜作用,持續性的改善體質。

益生菌最怕熱而不怕冷,超過60oC就開始死亡,就像雞蛋遇熱便成荷包蛋一樣的道理,而益生菌做大的活性則是在2~4oC的低溫中,這也是為何會建議將益生菌存在冷藏的環境中。

所以我們再選購益生菌的產品時,要格外注意其運送及保存的環境,免得買到的全都是死菌。



三、耐胃酸、膽鹽及腸道附著力



食用益生菌必須經過我們的消化系統,才能到達腸道,如果是死菌較不用顧慮胃酸、膽鹽的威脅,如果是活菌,則要特別注意。有的廠商利用晶球將脆弱的益生菌包起來,讓它能順利到達腸道,有的則是篩選出耐胃酸、膽鹽的菌株,本身就可以順利通過消化道到達腸胃道。

益生菌通過消化道的考驗來到了腸道,能不能順利在腸道中定居下來,這就是所謂的定殖力,一般來說,如果食用的益生菌能有1/10在腸道中存留下來,已經算是很高的定殖率,所以腸道定殖率也是影響益生菌療法成效的因素之一(本土型的乳酸菌由於是從國人體內粹取出來的,所以定殖力會優於進口的乳酸菌)。
四、正確的食用方式



益菌跟壞菌在人體腸道的關係,就好像一場天使與惡魔的戰爭,所以在施行益生菌療法的初期,必須定時、大量的食用益生菌,將益生菌送到腸道中與壞菌作戰。

等到益生菌在腸道中慢慢穩固,開始可以減少食用的數量。最後,益生菌已經在腸道中建立完成(大約需6個月),則僅需偶爾補充自然流失的量即可。



五、施行益生菌療法的困難點



以下是個人在施行益生菌抗過敏上的小小心得

1.觀念不正確:

過去在吃一些保健食品,總是存著有吃有保佑的心態,初期在施行益生菌療法,也是抱著這個態度,而且益生菌膠囊售價也不便宜,也捨不得吃太多,所以成效不彰。

在認識許醫師之後,才知道我的觀念是錯誤的,之前算是白做工,腸道的益菌根本沒建立穩固,後來改成正確的方式,至今已經近三個月,成效慢慢浮現。

2.恆心不足:

完整的療程需要6個月的時間,在進行益生菌療法,常常會忘記吃膠囊,後來改用食用檢查表來協助克服健忘症。



六、結論:



以過敏來說,是屬於基因的問題,目前醫學上並無法根治。傳統西醫以類固醇等藥物來抑制過敏的發炎現象,並利用微量過敏原的注射,來讓人體習慣過敏原的刺激(減敏治療)。

由於醫學的發達,中醫等替代療法,發展出改善人體體質,強化免疫系統平衡來與現今西醫的過敏治療配合,都有不錯的成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