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中的細菌有好菌也有壞菌,還有騎牆派的伺機菌,還有一些無關痛養的菌。這些細菌的組成,就叫做「腸道菌相」。從微生物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場腸道天使與魔鬼的戰爭,也是「醱酵」與「腐敗」的戰爭。



在腸道內乳酸菌會利用澱粉、纖維質、寡糖類等醱酵,而做出乳酸、少量的醋酸以及無色無臭的二氧化碳、氫氣等,所以乳酸菌勢力強大時,腸道內會偏酸性,讓喜歡偏鹼性的腐敗菌不容易生存,所排除來的便便及氣體,氣味都不會太重。

腸道壞菌都是屬於腐敗菌,喜歡利用蛋白質,因而產生許多氨氣、硫化氫、亞胺、酚等物質,這些物質不但發出惡臭,而且都會毒害身體,像酚、亞胺等都有致癌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喜歡肉食的人,容易罹患大腸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些會讓你腹瀉、腸炎的細菌,都是屬於腐敗菌。所以,當腸道壞菌佔優勢時,腸道內不斷進行腐敗反應,產生大量有毒物質,便便及排氣時,味道都不好聞。



怎麼知道自己的腸道內是酸性(好菌多)或鹼性(壞菌多)呢?其實看便便的顏色就知道了。

血液中,紅色的血紅素在肝臟中代謝分解時,會變成膽紅素,排到腸道,然後混在便便中排出。膽紅素的顏色會依酸鹼度而改變,所以當腸道是酸性時,排出的便便是黃褐色的。喝母乳的寶寶的腸道菌有95%為比菲得氏菌,嬰兒的便便為淺黃色,這是最健康的腸道所製造出來的便便。便秘的時候,腸內腐敗壞菌壓過好菌(乳酸菌),腸道環境偏鹼性,所排出來的便便是較深的褐色。

正常的排便量,男性一天300g,女性一天200g。



便便顏色:

最理想的顏色是像嬰兒便便般的黃金色,黃土色、黃褐色也算健康,其他顏色都要注意。

黑色便便可能是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腸、小腸上段)出血,出血原因可能是潰瘍,甚至癌變,要及早就醫。

綠色便便不常見,先看是不是食物著色,如果又有下痢的話,可能是急性腸炎或食物中毒,必須立刻去醫院。

紅色便便,除非是吃了太多的紅色食物,否則都有問題,軟便、普通便的話,要注意大腸癌,水便的話,懷疑是食物中毒,潰瘍性大腸炎。

白色便便,要問是否脂肪吃太多,而消化不良,否則最好去看醫師。



便便形狀:

栗子狀:典型的直腸型便秘,便便在直腸停太久,水分完全被吸收,排出很困難,甚至會撕裂肛門。

香蕉狀、牙膏狀:都是健康的象徵。

泥狀、水狀:暴飲暴食,消化不良,腹部受涼,都可能出現暫時性的水便。嚴重下痢的話,極可能是食物中毒,甚至是急性腸胃炎;慢性的話,可能是腸燥症。



便便密度:

便便最好是半浮半沉,表示含有多量的纖維質,沉到水底的便便,表示太硬、纖維質太少,是不好的便便。



便便味道:

健康優質的便便,味道不會太重。



便便時間:

在五分鐘內排出,才是健康的便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