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益生菌相關 (7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Lactobacillus rhamnosus(鼠李醣乳酸桿菌),國際知名的LGG菌就是R菌其中一隻菌株。



近年研究發現R菌能降低人體血液中之膽固醇含量,其可能機轉,研究推測有下列五種: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體腸道內主要的益生菌



 


1、Lactobacillus(乳酸桿菌)屬:


²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嗜酸乳酸桿菌)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體腸道中總數一百兆的細菌群並非一開始就寄居於身體中,小baby在母親腹中,都是在無菌狀態下發育、成長,新生兒第一次的糞便多是無菌的。新生兒再出生時,接觸母親產道的菌叢,接著接觸母體排泄物及皮膚的菌群,後來細菌再由空氣、食物入侵新生兒的皮膚、氣管、消化道等黏膜,因此,出生後3~4小時,鏈球菌(Streptococcus)、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芽胞梭形桿菌(Clostridium)、乳酸桿菌(Lactobacillius)等便出現在腸內。



在經哺乳後,菌數立即上升。一天之後1克的嬰兒糞便竟然出現1000億個以上的大腸桿菌、腸球菌(Entrococcus)、芽胞梭形桿菌等等細菌。新生兒出生後的第3、4天,排泄物中出現了乳酸菌,而大腸菌、芽胞梭形桿菌等腐敗菌則逐漸減少,乳酸菌的勢力逐漸強大,形成了良好、安定的菌叢。以母乳寶寶為例,出生後3~4天,排泄物中開始出現雙叉桿菌(Bifidobacterium),4~7天雙叉桿菌生長呈優勢狀態(配方奶寶寶體中的雙叉桿菌較母乳寶寶少)。



斷奶後,幼兒腸內菌叢與成年人腸內菌叢相同,以格蘭氏陰性菌之類細菌(Bacteroidaceae)佔優勢,約10的11次方CFU/g;而雙叉桿菌次之,約10的10次方CFU/g;腸桿菌(Enterobacteriacease)及鏈球菌再次之,約10的8次方CFU/g;乳酸桿菌及芽胞梭形桿菌更次之,約10的7~8次方CFU/g。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treptococcus(鏈球菌屬) 10~100

Lactobacillus(乳酸桿菌屬) 10~100



十二指腸&空腸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網路的蓬勃發展

我們可以獲得相當多有關乳酸菌的知識

可以發現到小小的乳酸菌

具有相當多的功能

舉凡抗過敏、治療腹瀉、降膽固醇等等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兼具中西醫師身分的成功大學副教授
許清祥博士表示,黑木耳減肥產品,係利用黑木耳膠質吸水膨脹的物理性質及酸性多醣體的生化特性,以特殊萃取技術與奈米技術理論研發出來的產品,食用者平均一週瘦了一至兩公斤,二週後腰瘦了1-2吋,有效人數約85%。其作用可分為四項原理:



黑木耳萃取濃縮產品的減肥原理 

1.    
黑木耳為膠質菇(jelly fungi)的一種,乾燥後再吸水的膨脹係數很高,再加上經過特殊萃取濃縮的多醣體及利用奈米技術原理之理論基礎,將之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吸水的膨脹係數更高,食用之後讓胃有「飽」的感覺而不易多吃其他食物。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複合蘆薈多醣體



防治便秘的新方法



「人類的疾病多半是因為糞便留在腸內引起。良好的排泄,就是健康長壽的秘笈。」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研究發現,腸胃道的微生物可能透過下列機轉而加強人體本身抗過敏的能力:



1.增加TH1免疫力,人體的TH反應可分為TH1免疫反應與TH2免疫反應,TH1免疫力主要和對抗外來微生物或其他外來物質有關,而TH2免疫反應則和過敏體質有關。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益生菌(Probiotics)是源自希臘語的名詞,意思是「for life」,最早是由Lilly及Stillwell於1965年提出,用以表示某一原生動物所產生的物質,可促使另一原生動物的生長。



1991年Huis in't Veld及Havenaar更廣義地定義益生菌──凡應用至人類或其他動物,藉由改善腸內生微生物相平衡、有益於宿主健康狀態的活菌,不論是單一或混合菌株,均可視為益生菌。



我們每天吃的食物中,幾乎都含有各式各樣的微生物,這是自然界正常的現象,我們知道若是吃到某些微生物可能會引起一些疾病。然而微生物並非都是有害的,有益的微生物也相當多,例如:以微生物發酵生產有用的物質,如抗生素、味精、酒、醬油、醋等,此時我們吃的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而非微生物本身。但另有一類有益的微生物,我們吃的可是微生物本身,如乳酸菌、酵母菌等。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清祥 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兼任副教授

成功大學生物科技所兼任副教授



一、乳酸菌可治療過敏疾病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免疫力與禽流感
許清祥 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兼任副教授

成功大學生物科技所兼任副教授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功能健全的消化系統是維護健康所必需的。人類腸道中包含許多非致病的細菌,它們會分化成原住與暫留菌叢。原住菌叢包含移生或潛藏在身體特定部位的細菌,這些微生物移生於口腔、上呼吸道、腸胃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表面。當原住菌叢沒有填滿縫隙時,暫留菌叢會從外界移生至人體,也可持續存在。



腸胃道在出生時為無菌環境,天生的微菌叢(microflora)移生在嬰兒黏膜與成人不同。移生菌的組成不同,可能與母親分娩的方式或口服的配方有關。



由陰道分娩的嬰兒會被母親產道與環境的微生物所移生,包含coliforms,streptococci與革蘭氏陽性,非孢子厭氧桿菌。喝母乳的嬰兒腸胃道移生菌中Bifidobacteria較多,而Clostridium較少;喝配方奶粉的嬰兒有較多的Lactobacilli,Bacteroides與Clostridium以及相對較少的Bifidobacterium species。當嬰兒開始吃副食品時,喝母乳的嬰兒與喝配方奶粉的嬰兒腸胃道的菌叢變得類似,以Bacteroides與革蘭氏陽性厭氧球菌為主。當嬰兒兩歲時,開始轉變為成人的菌叢,Bacteroides與革蘭氏陽性厭氧球菌漸增直到它們的數目等同或超過Bifidobacterium。革蘭氏陰性厭氧菌的數目會增加到成人的程度,而coliform、clostridial與Streptococci會降低至與健康成人一樣的數目。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健康管理中心統計發現,台灣的企業菁英最常見的病症,首推「腸胃道弱化」,包括消化不良、潰瘍、便秘、肝癌、胃癌及大腸癌等,最主要的原因即為過多的壓力、應酬、作息不規律。(東森新聞報)。

國內女性上班族在年輕的外表下,卻有著老化的腸道!一項調查發現,七十五%二十多歲女性上班族腸道狀況,比實際年齡要老十至二十歲,甚至有十三%的二十多歲女性,腸道狀況已比實際年齡老三十歲以上,分析發現,腸道老化與女性上班族外食比例高、壓力大及排便習慣不良有關。(自由電子報)

國內65%的高中生腸道比實際年齡老10歲以上,而小學生竟然高達54%;各級學生20%有便秘問題,且有5.6%的小學生一個星期只排便一次,經換算全國約有10萬名小學生有嚴重便秘問題。(自由電子報)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飲食不正常,一超過30歲開始面臨各種老化的問題,最易顯現的莫過於皮膚長皺紋、新陳代謝緩慢、各種慢性疾病及老化症狀也悄悄上身,疾病的來源往往來自於身上毒素過多及排泄功能不良所致,腸道是人體重要的排泄器官之一,大部份的毒素及宿便囤積在長且彎曲的大腸內,如不加以注意,一旦腸道老化,排泄功能降低,就會引起各種疾病的產生,嚴重的甚至引發大腸癌。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是相當有名的一隻菌株,是屬於Lactobacillus rhamnosus(鼠李糖乳酸桿菌)菌種,對於它的研究資料相當的多。



芬蘭的研究者於2001年在世界知名的醫學研究期刊「Lancet」發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們選定具有異位性體質家族病史的159位孕婦,隨機且雙盲地將她們劃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其中治療組孕婦在生產前2-4週就需每日服用二顆內含一百億單位的G菌,產後如有餵母奶的婦女仍需繼續服用,若沒餵母奶的嬰兒則開始餵食G菌至嬰兒六個月大。

結果共有132位孕婦完成研究並追蹤直到其小孩滿二歲為止,他們的研究發現,餵食益生菌治療組64位婦女的小孩中只有15位(23%)在二歲前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而對照組68位婦女的小孩則有31位(46%)在二歲前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因此服用益生菌似乎具有顯著的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效果,可以減少約50%的異位性皮膚炎發生。

緊接著在2003年他們又在「Lancet」發表了前述嬰兒追蹤四年後的結果,使用G菌組53位兒童有14位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對照組54位則有25位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因此作者認為懷孕期與哺乳期使用益生菌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預防效果可以持續到孩童四歲時。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乳酸桿菌屬酵母菌,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新科學家》雜誌的文章指出,研究人員發現,F菌具有抑制抗藥性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成長的效果。西安大略大學的微生物學家雷德(Gregor Reid),是執行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他說乳酸桿菌屬酵母菌似乎能夠抑制比它更危險的細菌的成長,而原因仍不清楚。



兒童時期疾病資料雜誌2005:Lactobacillus Fermentum用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之效果



此研究之目的為「 益生菌用於治療中度至嚴重性異位性皮膚炎之效果評估(年紀為6-18 個月大)」。 隨機分組之雙盲性、安慰劑控制試驗。56 位6~18個月大患有中度至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兒參與此項研究,其中有53位完成該項試驗。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P菌)是近年來在台灣相當出名的菌種,主要用途是在抗過敏方面。



利用P菌的細胞壁與人體腸道黏膜結合,誘導分泌高濃度γ干擾素,來減低過敏發炎反應中細胞間白素4、5、13的作用,驅使過敏發炎反應趨向非發炎性的第一型T細胞免疫反應路徑進行。同時P菌也會誘導細胞間白素12大量分泌,驅使過敏發炎反應趨向非發炎的第一型T細胞免疫反應路徑進行。



由於益P菌可以使過敏發炎反應轉趨為非發炎的第一型T細胞免疫反應,此機制為「非抗原特異性」之發炎反應阻斷性免疫調節,因此P菌可有效改善各類型過敏原(如塵蟎、花粉等)所引起的「多種」過敏症狀,包括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竇炎、過敏性結膜炎、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蕁麻疹、過敏性濕疹、過敏性偏頭痛、過敏性肺炎等,但無任何副作用發生。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49年,中山大樹博士研發出由綠麥芽萃取出的S菌(Lactobacillus sporogenes) 。為可形成孢子的乳酸菌,其耐熱性及好氣性與早期的乳酸菌相比,其生菌數安定性較好,且在腸內的繁殖定著性及乳酸產生能力都有良好的效果,在當時是匯集多種特性的新菌種。



酸性試驗:將S菌置於pH 2以上的人工胃液時,菌數沒有減少的現象,因此S菌並不會因胃液而有死滅的情形。



耐熱測試:S菌在90℃加熱30分鐘後,其菌數並無死滅的情形。另外,由實驗結果得知即使在真空乾燥中,孢子的數量也不會減少。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菌對人們的貢獻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是一個相當耐酸的菌株,可以有效的通過胃酸及膽汁的考驗進入腸道。



針C菌對腹瀉影響的研究中有相當多的報告。從實驗中發現C菌對兒童輪狀病毒胃腸炎而造成腹瀉症狀的減輕相當具有成效。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A菌,被研究得相當廣泛,舉凡降低膽固醇、抗病原菌、免疫調節、抗癌等方向都曾被研究過。



在有關膽固醇血症的研究中發現,膽固醇與膽鹽在嗜酸乳桿菌存在下時會形成沈澱,A菌能消化、消耗膽汁中的膽固醇而能降低膽固醇濃度。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世代的益生菌產品使用的菌株

必須具備下列要素:

(1) 源自於人體之有益菌

alex03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